今天是“处暑”,而且还剩两天,就该“出伏”了,这意味着一年中最热的时候过去了。离气象意义上的秋天还有段距离,不过强势了很久的副热带高压终于“疲惫”了。据气象台预报,明天最高气温将回落到34℃左右,24日、25日、26日有局部雷阵雨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,下周二就是传统的七夕佳节了,当天不算太热,正适合约会。
暑气略消,秋凉尚需等待
从8月13日以来,高温每天都会准时“打卡”。8月22日(本周六)是“处暑”节气,表明“夏天暑热正式终止”,天气逐渐转凉。8月24日,今年满满40天的三伏天就要过完了。伏天的结束,也意味着暑气告一段落。不过对于泰州来说,目前还不能感受到“秋凉”。
清代文人顾铁卿在《清嘉录》中写道:“土俗以处暑后,天气犹暄,约再历十八日而始凉;谚云:处暑十八盆,谓沐浴十八日也。”意思是处暑之后,还要经历大约18天的流汗日。
我市常年在9月下旬入秋,不排除未来还会有高温天气的可能。但总的来说,8月下旬是暑气渐消的时节,炎热的日子不多了。
进入“处暑”节气,温差增大、昼暖夜凉,饮食应该遵照“润肺健脾”的原则,多吃些清热、生津、养阴的食物。鸭肉味甘、咸,性微凉,能清热健脾,正是季节转换时的绝佳食品。这个双休日不如去买只鸭子,炖个笋干老鸭煲吧。
七夕佳节,来点仪式感
下周二就是农历七月初七。七夕,又称七巧节、七姐节、女儿节、乞巧节等,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。
相传每年七月初七,牛郎织女会于天上的鹊桥相会。因为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,使七夕成为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,被称为“中国情人节”。
宋代,单身女子会在七夕之夜,于庭院中以巾帕蒙面,仰首星空,默默祷告,然后根据所看到的迷蒙景象,预卜自己的终身大事,所以也把这个节日叫做“女儿节”。
乞求巧艺,也是七夕的一个传统习俗。唐朝王建有诗云:“阑珊星斗缀珠光,七夕宫娥乞巧忙。”妇女会在庭中摆设香案,盛陈瓜果,望空焚香膜拜,乞求学到心灵手巧的技艺。
七夕节的饮食风俗,各地不尽相同,一般都称其为吃巧食。一个“巧”字形象地道出了七夕食俗的独特之处,表达出了人们追求心灵手巧、合家安康、生活美满的美好愿望。当天,人们主要吃巧果、酥糖、巧巧饭、瓜果等。
今年七夕当天,气温还算舒适,最高气温仅有34℃,午后可能还有雷阵雨送来清凉,很适合情侣们约会。带玫瑰花、巧克力等礼物的同时,别忘了出门带把伞哦。
处暑节气
每年8月22至24日前后,太阳到达黄经150°时为处暑节气。
由来
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:“七月中,处,止也,暑气至此而止矣。”此后长江以北地区气温逐渐下降。
风俗
民间有处暑吃鸭子的习俗,因其味甘性凉,是适合这一时节的润燥食物。处暑鸭的做法也花样繁多,有白切鸭、柠檬鸭、子姜鸭、烤鸭、荷叶鸭、核桃鸭等。
谚语
处暑萝卜白露菜。
处暑处暑,热煞老鼠。
处暑天还暑,好似秋老虎。
处暑谷渐黄,大风要提防。
处暑移白菜,猛锄蹲苗晒。
诗词
处暑无三日,新凉直万金。
白头更世事,青草印禅心。
放鹤婆娑舞,听蛩断续吟。
极知仁者寿,未必海之深。
——《长江二首》宋苏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