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原才子坊位于今儒学广场西南侧,石质,四柱三门,砖木重檐,东西向,下为旧儒学街。牌坊初建于嘉靖二十九年(1550),为嘉靖十年(1531)辛卯科经魁宗周(官至四川马湖知府)、二十九年(1550)庚戌科进士宗臣父子而立,名“父子科第”。嘉靖三十九年(1560)因宗臣逝世,于“父子科第”坊的背面加镌“中原才子”,又制匾悬于四牌楼上。后因年久失修,重檐、坊额尽失,仅四根石柱仍存。2009年按历史原样复建,并按原儒学街原高度将地坪下沉。
宗臣(1525—1560),字子相,号方城。明代嘉靖四年(1525)闰十二月生。自幼聪颖好学,县学考试中,每次都名列榜首。25岁时,中举人;26岁时,考取进士。其父宗周亦为进士,官至四川马湖知府。人称“父子科弟”、“科弟世家”。 宗臣为明代“后七子”之一,所写的《报刘一丈书》列入《古文观止》,家弦户诵,名满天下。上世纪80年代初,列入大学语文课本,后又列入高中语文课本。他所具有的无畏精神和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高尚理想和高贵的品德,为后人所叹服。 宗臣考取进士后,被授以刑部主事。嘉靖三十年,调任吏部考功司。其时,年少气盛,对宦官严嵩父子腐败专权,祸国殃民,以致朝政败落,深为不满。乃愤而于嘉靖三十一年九月,解功考司职,称病返回兴化,读书“百花洲”上。“百花洲”在小南门外,四面环水,有“通文桥”通陆,东连龙舌津,西接沧浪河,宗臣并在洲上筑芙蕖馆,种植花木。 此前,“后七子”中王世贞、李攀龙、谢榛、徐中行与宗臣等人都与严嵩不合,他们聚集京都,结盟“文必秦汉,诗必盛唐”的复古学派,并延请画工作《六士图》以张声势。 后因在京身为翰林学士(兴化人)的李春芳出于与宗臣父亲宗周的情谊和对宗臣的同情和爱惜,得于嘉靖三十三年正月,使宗臣赴京复职,旋移吏部文选司,进稽勋员外郎。这时,由于严嵩父子把持朝政更为腐败,并引用私人位居要地,广取贿赂。宗臣面对奸党恣意横行,朝政日益腐败,毫不退让,而是针锋相对。清代学者王先谦在《宗子相诗集序》中盛赞“有刚正不阿之节”。嘉靖三十四年春,被严嵩排挤出京的“后七子”之一的梁有誉病逝,宗臣与王世贞、吴国伦哭泣燕邸中。同年十月,曾上书严嵩十大罪状的朝中大臣杨继盛被杀害,含冤而死。宗臣不顾风险,赶赴刑场,解衣覆尸,为之收殓,藉慰忠魂。严嵩闻之大怒,这一震惊朝野的大冤狱,受牵连者甚众。嘉靖三十六年八月,宗臣终被排挤出京,任福建提学副使。到任后,广受百姓爱戴。到郡县时,弊衣蔬食,屏绝供张,以躬行范诸生,见百姓疾苦,语谆谆,不能休。 宗臣到福建第二年四月,即嘉靖三十七年,倭寇犯闽。据明代文学家归有光《备倭事略》中描述当时形势:“倭寇犯境,百姓被杀者几千人,流离迁徙,所在村落为之一空。”不仅外敌猖獗,有些救援客兵,甚至串通倭寇,胡作非为,致寇乱益盛。宗臣守福州时,持剑立西门,放入数万难民,于城上发火炮中敌,使贼不敢犯。寇犯兴化府时,宗臣统两千人马驰援,将海上之敌斩获殆尽,并击沉贼船数十。寇攻归化,宗臣调兵遣将迎敌,并亲率将士直趋敌营,贼骇而消遁。曾撰文《海防二三策》。宗臣行军过汀洲,戎马倥偬,曾作《滴水岩记》,并作《西征记》记述客兵扰民之情景。倭寇入侵,来势甚猛,众皆惊惧不安,而作为护军使者的宗臣却神色自如,一再告慰大家“我在不忧贼也”。在抗击倭寇战斗中,他虽是文质彬彬的一介书生,却俨然昂长七尺,顶天立地,雄姿英发,身先士卒。他把自己卧榻安置在城楼上,颇具运筹帷幄,决胜千里之外的将帅风度。他始终与士卒、民丁同吃同住同战斗,生死相关,休戚与共,在这次守卫汀州50天的战斗过程,充分体现了宗臣是如何维护民族尊严,抗击倭寇,又如何以人为本,时刻关爱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,在他写的《西门记》中叙述甚详。 文学上的成就,宗臣是“后七子”中之佼佼者。王先谦有云:“先生志行,未尝欲以文人名,而后之人颇多称其诗,盖方其年少,才高气锐,落笔辄拔出一时,一二有气力者相与张之,以为吾徒,结社要盟,主持夸异。”《明史》中所说“视当世无人,七才子这名播天下。”所撰《宗子相集》十五卷乃系嘉靖三十九年,值其瘵病危重之时,由其门人黄中等编次刊行。共有明就正斋本、清《四库全书》本及其后裔手抄本。其诗格调清新,娟秀优美,效法李折,跌宕俊逸,其文时有佳篇为人传诵。如若天假其年,让宗臣把学问才情和阅历聚集于创作的实践之中,其所达到的境地,绝非仅仅如此。他有自己的个性与追求,他论诗文,主张变化,反对模拟古作。并以为“人性之文也,是时时生焉者也,非他人之陈言庸语而借之于我也。” 就宗臣之文,体裁多样,风格各异,“无剪红刻翠之态,有一唱三叹之妙。”《报刘一丈书》近人称是明代的《官场现形记》,而内容更为丰富。其摹写官僚集团内部种种丑形恶态,无不毕肖尽情,锋芒直指严嵩父子。颇具十分胆量。行文技巧,更是让人叹为观止,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先生在《明史文学》一书中认为此文“淋漓喷薄,无复摹秦仿汉之习,而三点感慨中出诙诡,乃极似太史公《游侠列传》,杨恽《报孙会宗书》。” 宗臣除诗文外,还有一些其他的文字,如民国时期印行的《五百名家注史记》一书中就有宗臣的眉批。 嘉靖三十九年(1560)春初,三十六岁的宗臣积劳成疾,书成绝笔诗三首。 其一 长啸一声归去来,玉龙高驾彩云回。独留明月诗千首,万古寒光烛上台。 其二 二谪人间四九年,青山万里隔苍烟。于今更返华阳洞,千树桃花待举鞭。 其三 四海相逢尽卧龙,清江夏夏抹芙蓉。我今先跨晴虹去,迟尔崆峒第一峰。 卒于任所,他死时“士民皆哭”。“后七子”之一的王世贞闻宗臣去世后,仿楚辞《九歌》而作《少歌》三章,以哀悼。福建百姓择地而葬,备受爱戴的宗臣之墓矗立在闽赣交界,风景秀美的武夷山上。他生前所穿戴的衣冠,由福州而南京,再由南京至兴化,由他的家人和家乡父老在小南门外百花洲上筑墓埋之,所谓“衣冠冢”也。 就文艺而言,宗臣不仅是文学家,同时也是一位造诣很深的书法家。他后人收藏的一副对联“三千余年上下古,八十一家文字奇。”字体遒劲而妩媚,兼有晋人王羲之、王献之和黄庭坚之长,上下联共十四字,一气呵成,潇洒自如。 宗臣曾自号“华阳仙子”,在他的《绝笔诗》中,特地道出“于今更返华阳洞”为世人所鲜知。宗臣是北宋抗金名将宗泽的第十七世裔孙。宗泽墓在镇江南郊京岘山,宗臣曾涉江祭扫,并赋诗一首:“丞相茔前枫树开,润州城外送秋澜。千秋不尽中原泪,此地真成故国看。一自燕云孤骑入,至今龙气大江寒。客游莫听胡茄起,自日青天处处残。” 宗臣英年早逝,夫人陆氏没有生育,他弟弟宗原的次孙宗绳祖继奉后祀。 一百多年后的一天,郑板桥踱过通文桥,在宗臣墓前凭吊,百感交集,写下了《宗子相墓》:“寥落百花洲,老屋破还在。远水如带环,东风吹野菜。”以后任大椿伫立洲上,摇头慨叹:“得兹一抔土,足以埋高文。” 江苏兴化人民为纪念宗臣,特在儒学街竖立四柱三门双顶四角飞檐的石牌坊,上书“中原才子”四个大字,背面书有“父子科弟”。西门外宗家巷故居门楼修缮一新,为市文物保护单位。
|